鹅口疮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[复制链接]

1#
治疗白癜风的最好方法 http://www.jk100f.com/m/

来源:博物

我第一次去苏州玩耍的时候,就被人间天堂的美食深深吸引住了。

天下无两的苏式面,软糯Q劲的鸡头米、均衡讲究的苏帮菜、还有之前提过的水滴形汤团……

苏式汤面

桂花鸡头米

除了这些,自然还少不了驰名江南的“藏书羊肉”。

01“一只羊羔”并不是一只羊羔

“藏书”和“羊肉”这俩词,是个人就知道是什么意思,但是把它俩放在一起,就有好多人不知道是啥了。

其实,“藏书”是个地名,指的是苏州郊区的藏书镇,如今属于木渎古镇的管辖。此地以做羊肉著称,几百年间不衰,如今更是分店遍及江浙沪,势头直追沙县小吃和牛肉拉面。所以知道“藏书羊肉”的人多,“藏书镇”反而不著名了。

藏书古镇

我第一次踏进藏书羊肉店,被热情的老板上前推荐:“要不要羊肉火锅?来点红烧的下酒?来一只羊羔吃吃?”

我心中一凛——一只羊羔?就算我看着像个吃主儿,也不至于吃一整只羊羔吧。我怕是人家当地的方言被自己听错了,特地拿过菜单看了看,没错!有白切羊肉,红烧羊肉,羊肚羊肠,还有羊羔!

后来苏州去的多了,我才知道,菜单上的羊羔是“羊糕”的误写,而且这种误写在藏书羊肉馆非常常见。“一只”也不是斗酒只羊的只,是吴方言的万用量词,比如“一只小菜”。

所以,老板其实是在问我“要不要来一道叫作‘羊糕’的菜尝一尝?”

冻羊糕,口感绵密紧实,味道香而不膻,瘦而不柴,是非常优秀的羊肉菜肴

终于说到正题……

羊糕就是用羊肉加香料煮到酥烂,连汤带肉放凉,形成固态的“肉冻”。当然,单纯的肉汤并不足以形成“冻”,制作的时候必须放一些肉皮同煮。

苏州的羊糕甚至需要加入不少猪皮,增加汤里胶原蛋白的含量,这样才能形成完美的“糕状”。所以,在此提示一点,南方因为回族人口较少,很多羊肉馆并不是清真的,少数民族同志要注意。

苏州藏书羊肉馆的羊肉锅和羊糕

02脂、膏、糕,形态各不同

古代有一道菜叫“羊肉膏”,和上面说的“羊糕”基本是一个东西,不过羊糕的口味和做法更加进化一点。清朝人为啥要叫“羊膏”呢,是不是又是一个错别字呢?还真不是,膏和糕在食品中的意义还真有点不一样。

我们亲手复原的古菜:羊肉膏

在《礼记》当中,有这样一条记载——“凝者曰脂,释者为膏”,又有“脂者,牛羊属;膏者,豕属”。《说文解字》中对此还有更进一步的解释:“戴角曰脂,无角曰膏”。这是咱们祖先对于动物脂肪的认识和分类。

像牛羊这类动物的脂肪熔点比较高,在常温下总是硬邦邦的固体,古人管这类油脂叫“脂”;

常温下的牛油

猪油的熔点较低,常温下是软乎乎的,质感有点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,古人管这类油脂叫“膏”。

常温下的猪油

想象一下,放凉了的羊肉串,表面就有一层“脂”;放凉了的炖猪肉,就会在汤上面形成一层“膏”。当然了,这还要看气温,在东北冬季的户外,猪油也会变成

实际上,即便现代汉语中,这两个字的定义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。比如“琼脂”,就是用来做果冻的原料,它虽然不像铁块那样硬,但是仍然是很难变形的。

用勺子压果冻,

它会碎掉,而不会压扁,

这就是“脂”的质感

牙膏就不一样了,它有一定的流动性,可以挤扁、抻长。

除此之外,睫毛膏、雪花膏也是“膏”,同样的道理。

有点例外的是唇膏,它严格来说并不能算“膏”,而应该叫“唇脂”。不过这样听起来油腻腻的,想必商家也不喜欢。

至于“糕”,主要是指松软的、有气孔的固体,比如蛋糕、雪糕等等。

“羊糕”必须久煮,口感的确松软像蛋糕;而“羊肉膏”的肉更成块,又加有果料等等,像是果冻,取“膏”字也是有道理的。

其实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,汤多点可能就成了“膏”,汤少点就成了“糕”。

03羊肉到底上火不?

不管是羊糕还是羊膏,哪怕是羊羔,都有不少人不爱吃。原因有两个,一个是膻气,另一个就是上火。

羊肉的确是有比较重的膻味——这和羊的生境、食物、年龄都有关。在草原上长大的羊,吃青草,运动多,膻味相对较小。山地或者平原地区吃饲草的羊,尤其是成年羊,膻味就比较大。

草原上放养的、吃草的、年纪小的羊羔,膻味最小

羊脂肪中的脂肪酸多是包括8~10个碳原子的支链脂肪酸,这些脂肪酸对熟羊肉的风味影响很大。比如4–甲基辛酸和4–甲基壬酸这两种物质,就具有很强的羊肉味,而它在牛的脂肪中却不存在。

对付膻味,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,一个是选比较好的羊肉,另外就是通过葱姜、花椒等香料去膻。另外给您个小贴士,适量的味精也能中和掉一些膻气。

烧烤摊儿用炭烤的熏味和孜然来遮盖膻味

至于“上火”,则是比较难说清的概念了。

这类词科学性不强,指代模糊,本来科普文儿里不应该出现的。不过,它的影响过于深远,大家又都能懂,我们也没必要装没听过,刻意回避。

吃羊肉“上火”,主要体现在吃完身体燥热,口渴,喉咙疼痛或者口腔不适,长口疮。其实这些反应都是有科学解释的。

羊肉热量不低,而且蛋白质含量很高。人体在分解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中,是需要消耗掉自身一些能量的——毕竟消化也是个费劲的活儿。这在营养学上叫“食物热效应”。这些消耗掉的能量不能被人体利用,只能通过体热方式散发出去。

脂肪的“热效应”比例大约5%,也就是说5%的能量要用于人体消化自己。碳水化合物略高,不到10%。而蛋白质的消化尤其费劲,热效应比达到40%左右。

吃完不热才怪。

另外,分解利用蛋白质还需要大量的水参与反应,所以还会出现越吃越叫渴的现象。

至于口腔溃疡、嗓子疼痛之类的毛病,就不能怪羊肉了。这多半是因为大鱼大肉吃太多,而VB、VC摄入太少,使得黏膜脆弱易损。又加上羊肉烹调多重口,盐度高,局部渗透压过大,黏膜脱水发炎了。

总之,羊肉虽好,但确实容易“上火”,还是不要暴食才是。

撰文

信浮沉

部分图片

图虫创意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