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口疮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三吏三别到底写了什么凭什么奠定了杜甫 [复制链接]

1#

前脚刚离开长安,他就写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大作《洗兵马》,被王安石誉为杜诗“压卷”之作。

在诗中,他热情歌颂了已经被朝廷罢免的张镐、房琯等人的功绩,讽刺了中央权贵把持朝政的不正常不和谐的氛围。“关中既留萧丞相,幕下复用张子房。张公一生江海客,身长九尺须眉苍。征起适遇风云会,扶颠始知筹策良。”萧丞相,张子房,指代的就是房琯、张镐。

杜甫他老人家沿路看到了许多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,索性甩开膀子,一路走一路写,越写越愤怒,越写越停不下来。于是,“三吏三别”诞生了,这一不小心造就了他老人家的诗史的地位。

他看到国家抓壮丁搞得一个好好的家庭支离破碎,他看到成年男子已经不够用了,抓壮丁的官吏连十七八岁的男孩也不放过,他看到悲伤的新婚女子在路旁对着官兵离去的方向哭泣,“嫁女与征夫,不如弃路旁。”

愤怒过后,杜甫开始矛盾了。

他一生都没有任何宗教信仰,不像李白迷信道教,也不像王维迷信佛教。

虽然在他的诗中出现过道教和佛教的典故,但也只是那个时代佛教和道教都很流行的社会影响,而且,杜甫写诗本来就很喜欢引经据典掉书袋。他临终前还在感慨“葛洪尸定解,许靖力还任。家事丹砂诀,无成涕作霖。”(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》)为自己终究没有炼成丹药而抱憾,而他之所以会这样感慨,不过是因为自己这一生没有在政治上实现理想,心有不甘而已。他一生对李白所信奉的道教都是不屑的,“本无丹灶术,那免白头翁。”所以,他无法像李白、王维那样,看到现实满目疮痍而有其它的精神慰藉。

他是受儒家思想培养长大的,儒家思想教育他,要以天下为己任,要帮助国君成为圣君。他对朝廷忠贞不渝,哪怕皇帝不喜欢他,他也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的左拾遗,甭管皇帝喜不喜欢听,反正他都要尽臣的本分。

他用尽全心全力,爱戴他的君主,热爱他的国家,发自肺腑地希望这个国家的人民都能生活安乐。但是,他没有想到的是,他所相信的朝廷竟然如此对待他的百姓,他所热爱的土地上百姓却在流离失所、哭天嚎地。“三吏三别”就是他内心怀疑的写照。

在《新安吏》中,临到末了,他还安慰那些被抓壮丁的人,“况乃王师顺,抚养甚分明。送行勿泣血,仆射如父兄。”明显地在为朝廷说好话。

在《无家别》中,他愤怒地呐喊“人生无家别,何以为蒸黎!”在世上竟然没有家乡可以告别,这让老百姓还怎么活啊?

到了《垂老别》中,“何乡为乐土?安敢尚盘桓?弃绝蓬室居,塌然摧肺肝。”战火遍地,人间炼狱,老百姓流离失所,官府却还在四处抓壮丁,这个朝廷在干什么?杜甫很愤怒,可是又该怎么办呢?老百姓虽然很困难,但在国家危难之际,还是抛弃了自己用茅草搭的破屋棚,义无反顾地应征入伍勤王杀敌。

唐帝国有着最善良的百姓却没有给予他们善待,然而,这个国家和他的天子又确实有难啊!要救民于水火,也要救君于水火,怎么办?此情此景,真叫人摧断肺肝啊!杜甫的痛苦到了极点,内心在天人交战,在黎民和朝廷之间,他无法抉择。

这是杜甫思想的局限性。我们没法苛责古人,人的思想是时代造就的,人无法超越他的时代。

在杜甫所生活的年代,以及他所接受的教育和所浸染的社会氛围,他不可能想得到改变这一现状的解决办法。他所唯一能做的,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,就是践行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。在众人都粉饰太平的时候,在同时代的文人都不约而同选择避隐的时候,他毅然选择了把自己看到的真相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。

从此以后,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开始深邃起来。他的风格激励了后代许许多多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,如白居易、苏轼、王安石等等。

年秋天,为官不满一年的杜甫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职位,举家搬到秦州(甘肃天水)。公元年,是杜甫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,这一年因为举家从北到南的搬迁,路途中吃了不少的苦,却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爆发的一年,更是他现实主义风格走向成熟的转折点。

在秦州没有呆很久,杜甫再次举家搬迁。

从这时开始,杜甫跨行成了搬家专业户,动不动就搬迁,而且还是全家跟着一起搬。杜甫有2个儿子,2个女儿,宗文身体不好,后来早逝,宗武才华平庸,并没有继承杜甫的遗志。算上仆人,一家六七口,翻山越岭,渡江过河,想想都不简单。

此时的他也绝不会算到,11年后,他自己将会死在搬家路上。这年先是初冬十月从秦州到同谷,呆了一个月左右,听说好友严武在成都做官,于是又举家搬到成都。看地图就知道,这中间要翻越秦岭,按直线距离,中间都超过了公里。中间的路程和当年诸葛亮出蜀北伐的路线有一致之处。在那样一个靠两条腿走的年代,就算是赶着马车,骑着马,也是非常艰难的。更难的是那时已经入冬了,真是难以想象他们怎么走过来的。

春天到了成都,在浣花溪畔建成草堂,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就是那时所写的。当时严武任成都尹,相当于省长。杜甫做他的幕僚,在成都过了2年逍遥日子。有多逍遥呢?他的草堂面积其实很大,这一点不得不说,杜甫其实是很会经营的。

刚开始靠朋友资助,草堂只有一亩地大小,到后来,他自己做年终汇报,“奉乞桃栽一百根,春前为送浣花村。河阳县里虽无数,濯锦江边未满园。”(《萧八明府堤处觅桃栽》)我滴乖乖,棵桃树,那大概就是五亩地了,他自己说“未满园”,还有其他的花木,还有什么呢?桤木10亩,竹林一顷。有这么大的地,简直就是一地主了。

后来,他搬家到梓州,写信给他弟弟杜占,还交代他好生照看他的草堂。“久客应吾道,相随独尔来。孰知江路近,频为草堂回。鹅鸭宜长数,柴荆莫浪开。东林竹影薄,腊月更须栽。”(《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》)为什么我说杜甫很善于经营呢?你瞧瞧,他对自己的家底盘得清清楚楚,有多少家禽,要怎么喂养,后园的经济林木应该怎么养护,他都事无巨细地交代。

应了我前面说的那句话,不要太相信诗人诉苦的话,就像你不要心疼明星拍戏很苦一样。保持平常心去看待和理解就好。谁的生活不苦?只不过他们经常被曝光,有人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