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口疮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不要再让过度医疗伤害宝宝,这些药能不 [复制链接]

1#
怎样医治白癜风 http://m.39.net/pf/a_4443995.html

两年前,我升级做了妈妈,当时就想,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健康康康,尽一切可能让他远离疾病、健康成长。

我坚持母乳喂养了一年半,也自信完全做到了科学育儿和合理喂养,我将自己所学营养知识,在他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。

(宸宝1岁半的时候)

宝宝现在两岁了,没有吃过一粒药,几乎不生病,偶尔一点咳嗽、拉稀,我用营养学的方法也很快调理好。从出生时5.5斤、48厘米的中下水平,到现在不到两岁发育成29斤、90厘米的中上水平,这不是偶然和运气。没有先天优势,剖腹产,出生低体重,仅靠后天的努力,就实现了发育逆袭。所以我相信,所有孩子都一样,没有天生就体弱的孩子,只有后天不合理的伤害。

1

这两年,我也在分享育儿知识过程中有幸结识了不少宝妈,发现大多数孩子都体弱多病,宝妈养育过程异常艰辛,然而细究原因,都能相应找到问题。

慢慢我也更加确定,很多孩子的“体弱”并非天生的,而是后天不合理的养育造成,来自各方面的伤害太多,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,当属“过度医疗”。医疗到何种程度才叫“过度”,并没有标准。

据我观察,育儿过程的“过度医疗”,主要是过度依赖药物,表现为两方面:

一方面是孩子一有点症状,比如发烧、咳嗽、鼻塞,家长就赶紧吃药,各种感冒药退烧药一股脑全上;

另一方面,平时不注重合理喂养,忽视营养的重要性,日常没打好免疫基础,以为只要不生病就没问题,生病了大不了就吃药。

这种“过度依赖药物”的思想,对孩子成长发育影响很大。生病~(看医生)吃药~好了,这只是个理想模式。

现实大多数的情况是,吃了药物不仅没好,反而加重,不仅加重,还延伸出别的问题(药物副作用),导致疾病反反复复;

或者是吃药后当时好了,但之后体质更弱,也更容易生病了,反复生病反复吃药的过程中,孩子脾胃也损伤了,食欲也下降了,体重也减轻了,免疫力也更差了。比如:

这个宝宝半个月以来,反复生病反复吃药不见好转。

一开始是发烧,后来腹泻,再到肺炎,最后又咳嗽,这个过程也在无休止的吃药和输液,看得出,宝妈对于药物和医生都是依赖的。当然,我不能确定的说只要一开始不要吃药后面就不会这么严重,这个谁都不能%保证。

但从留言看,一开始是吐、拉肚子和口臭,可以判断消化不良,如果宝妈平时懂得营养护理,会权衡一下药物的使用利弊,先护理观察,而不是全程依赖药物,也许结果不同。

2

1再比如:

孩子之前免疫还行,后来感冒发烧了,妈妈若是懂得先用营养的方法调理,不一定不会好,因为基础还可以。

但一开始就选择吃药、输液,症状是抑制住了,身体却有另外的伤害:孩子变得很虚,动不动出汗,咳嗽起来很难好,一次口腔溃疡能发烧三四天,这都说明孩子身体已经有了损伤,对抗病毒的能力变差了。并不是所有孩子生病后都是体质越来越差,选择生病时的调理方法很重要,病后的营养补充更重要,合理安排可以弥补病期的消耗,实现追赶生长。如果都不管,不仅发育滞后,免疫也会越来越差,大人孩子都是心力交瘁。

3

与成人不同,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期,各脏器没有发育成熟,对药物代谢能力差。

很多药物都有明确写着“对肝肾有损伤”、“可能会出现恶心、腹泻、食欲减退等”,说明其副作用不小。影响发育不说,一不小心还可能“致聋”“致残”,吃药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简单,它能“治病”,也能“致病”,能否吃怎么吃?是一场智慧的博弈。

就像我们找工作、做生意需要权衡风险利弊一样,医疗的选择,也需要权衡风险和利弊,你可能会说,医生的职责不就是帮助我们做出选择吗,生病不找医生还要医生做什么?是的,但是医生完全站在患者的角度分析和决策用药这也是一种理想状态,事实上影响医生做决策的因素有很多。现在医患关系紧张,医疗本身又有很多不确定性,医生的决策需要综合下自己的收益和风险。好比使用抗生素,九成以上的感冒,抗生素无效,而九成以上的感冒,医生会开抗生素。

抗生素虽副作用大,但合理使用还是利大于弊,在临床上,即使一万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由于没有吃抗生素而出现严重后果,医生也会将每个人都看成那万分之一,在不确定是不是需要吃抗生素的情况,一律都开抗生素,从医生的角度,这样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。

所以医生开药大多时候是从宏观角度,而你的孩子,自己才最了解。有的家长甚至主动要求吃抗生素,即使医生判断没有细菌感染,但是家长自己都要求了,为了减少口舌之争,也怕自己真的误诊,那么还是依从家长的意思更保险。这样,我们的孩子又要遭受“过度医疗”的伤害了。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是不同学科的局限性,中医、西医和营养学,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,其原理和方法都不同,如果医生能将不同学科融会贯通,给家长做出最合理的方案,那简直完美,但事实根本就没有。

选择了西医,就等于选择了吃西药、激素、抗生素;选择了中医,就等于选择了吃中药。如果你问西医,感冒吃乳铁蛋白可以吗?医生很可能说:那是营养品,不是治病的。从医生的角度,他这样说当然是负责任,但我们要知道医生学的是西医不是营养学,医生没有用乳铁蛋白治疗感冒的经历,所以不认可它的“治疗作用”,这并不奇怪。

医生在自己的岗位上,积累的是自己学科的经验,是如何检查和如何用药的经验,如果始终没接触营养学,那么再多做几十年,也积累不到营养学的经验。

4

提高医疗收益,尽量让每一次医疗都是利大于弊。若是选择了就医,就真诚一些,请医生做出最合理的判断和建议,消除医生的某些顾虑,人都是将心比心的,医生也需要信任和鼓励。在此基础上,自己若还能识别一些没用还可能有害的药物,自然可以提高收益风险比。

增加孩子用药安全,记住这些药物不要吃:

1、退黄疸药:茵栀黄(对肠胃刺激大);

2、退烧药:安乃近、阿司匹林、尼美舒利、来比林(退热针),这些12岁以下禁用;

3、抗病毒药:利巴韦林(感冒不对症,适应范围窄,副作用大)、金刚烷胺(没用,副作用大);

4、各种复方感冒药、止咳药,FDA(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)建议4岁以下的孩子不要吃非处方感冒药和止咳药,欧洲药品管理局要求12岁以下儿童禁用可待因治疗咳嗽、感冒。

此内容来自某儿科医生的建议,当然总结的并不完整,医学知识日新月异,说不准什么时候又会出来某某药物儿科禁用的新闻了。

美国儿科学会的指南几乎每隔5年就出一次,《尼尔森儿科学》也是隔几年再版一次,新的研究证据推翻之前的固有认知是常有的事。

我宝宝的成长过程,没有经历药物的伤害,没有疾病的消耗,所以才发育的这么顺利。

因为注重营养,所以健康;

因为没有吃过药,所以更健康。

这个时代,医学对人们不应该是陌生而遥远的,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,一个家庭里至少有一个人需要学习健康知识,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和家人。

希望所有宝宝都不再受到“过度医疗”的伤害了。

蓝弧营养师

8年营养师职业生涯

专注科学喂养和宝宝疾病护理

妈妈懂营养,宝宝更健康

个人

微博:营养师妈妈蓝弧

转载请加白名单

文章:“选奶粉”“选牛奶”“喝牛奶的时间”“选奶酪”“断夜奶”“断奶”“厌奶”“呕吐护理”“食谱”“缺铁”“吃水果”“油”“盐”“汤泡饭”“回奶””刷牙““纸尿裤”“咀嚼”“蚊虫咬”“焦米汤”“上火”“吓到”“痱子”“多汗”“育儿书”“脱发“”哺乳期饮食“”排残乳“”产后瘦身“”判断钙铁锌缺乏“”大杂烩“

”自制饼干““自制酸奶”“食物营养成分表“

食疗:“生病饮食””养脾胃““焦米汤”“敷姜末”“四根汤”

营养处方:“咳嗽”“发烧”“便秘”“鼻塞”“腹泻”“咽喉炎”“口腔溃疡”“鹅口疮”“鼻炎”“扁桃体炎”“厌食”“感冒”“贫血”“肠绞痛”“幼儿急疹”流感消化不良呕吐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